Thursday, November 11, 2004

Ou Fen-yi

日本艾迴唱片進入台灣市場

1990 年以來,全球經濟的成長,台灣的流行音樂市場亦呈現蓬勃發展的景象,曾經在1993-1995 年之間因為國內經濟不景氣出現市場衰退的數字。整體而言,台灣的唱片市場產值自民國80年的二億二千參佰萬成長至民國86 年的四億二千柒佰萬美元,成長幅度達91.5%,位居全球第十一大市場,在亞洲僅次於日本為第二大的唱片市場,因此令國際唱片集團對此地市場充滿高度的興趣而前仆後繼的進入本地市場。

根據統計,加入「國際唱片業交流基金會IFPI」並有經常性發行業務的唱片公司只有11家,而這11家唱片公司不僅是目前台灣流行音樂市場上的主流公司,因占有百分之八十以上的音樂產值,更可以証明集中的程度。

在唱片業中,最主要的競爭者乃屬具有全功能的唱片公司,以全球條件來看,有六家唱片集團合乎其條件,分別是:華納音樂集團(WMG)、新力音樂(Sony )、寶麗金(Polygrom)、博德曼集團(BMG)、科藝百代音樂(EMI ) 、美西亞音樂(MCA)。

它們在全球各地的銷售量與市場占有率總和已占80%以上(IFPI, 1999)。這六家唱片集團在全球發行與銷售量上呈現了「寡占」的局面,憑藉著強大的行銷網,公司的旗下均包括許多品牌,不同的品牌下所發行不同型態的音樂(類似一般公司的產品線)。這些唱片公司之間,競爭十分激烈,為了爭得高市場占有率,他們的競爭自上游到下游,無論在核心技術,策略資產、關鍵成功因素… 之間,均全力以赴。唱片集團不但彼此競爭,並與銷售地的當地獨立唱片公司,合縱連橫,同時採取合作或競爭的方式,形成網路型的唱片組織。

這主要的六家唱片集團在台灣的唱片市場上獨佔了將近八成的市場,艾迴以一個在台灣新成立的唱片公司(2001年)要如何與這幾個強勢的集團一同競爭,將是本研究將探討的議題。

研究議題:
1.日本艾迴唱片的全球化~
2.日本艾迴唱片投資台灣唱片市場的行銷策略~
3.台灣艾迴唱片的經營狀況~
4.=A

0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 Home